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急救技能储备,构建专业化校园急救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急救课程体系建设注入核心动能,8月30日,重庆移通学院竞技体育中心营地教育中心同大健康管理学院体育与健康教研室的22名教师开展红十字急救交流培训。本次培训以“夯实急救能力,护航师生安全”为核心,既是营地教育中心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实践,更是学校落实“健康校园”建设、推动急救教育常态化的关键举措。

2025年5月12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重庆移通学院作为重庆市唯一入选的民办本科高校,凭借在急救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成功跻身全国试点行列。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与安全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营地教育中心始终将“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服务全过程。早在7月底,为突破急救教育师资瓶颈,中心便启动了红十字师资专项培养计划,选派7名核心教练参与重庆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专业师资培训。经过理论考核、实操评估、教学模拟等多轮严格认证,7名教练全部顺利取得红十字急救培训师资证书,标志着营地教育中心实现100%“全员红十字师资团队”的建设目标,为学校急救课程的标准化、系统化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急救知识不仅是师生安全的“保护伞”,更是校园教育的“必修课”。如何将专业的红十字急救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校园生活场景的课程内容。前不久,营地教育中心还邀请到重庆市吉救团的黄猛老师,他同时也是美国心脏协会HeartSaver主任导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现场心肺复苏导师等。围绕“急救课程与校园场景的融合路径”“不同学段学生急救教学方法设计”“急救实操训练的安全规范”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度交流研讨,梳理出涵盖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溺水预防与急救、常见意外事故处理等8大模块的课程教学框架,制定了精准化、针对性的内容体系。


本次交流培训现场,营地教育中心红十字师资团队以“理论+实操”的形式开展教学。在理论讲解环节,师资围绕红十字运动理念、急救原则、常见急症识别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专业知识,帮助教师们快速建立急救认知框架;在实操训练环节,师资团队分组指导,从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频率,到三角巾、绷带的包扎技巧,再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流程,每一个动作都进行示范讲解,确保每位教师都能亲手操作、熟练掌握。教师们积极参与互动,针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问交流,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以前总觉得急救是专业医护人员的事,通过这次培训才发现,掌握规范的急救技能不仅能在紧急时刻保护自己和学生,更能在课堂上用专业的教学帮助更多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参与培训的教学部教师刘文玲表示。不少教师在培训后主动提出,希望将急救知识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趣味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急救技能,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守护一方校园”的目标。


此次红十字急救交流培训,不仅提升了重庆移通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体育与健康教研室的急救专业能力,更推动了学校急救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升级。未来,营地教育中心将持续优化急救课程内容,开展常态化急救培训与实践活动,将急救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构建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也为培养具备安全素养、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王欣
供图:郑玉婷、张桃
竞技体育中心